长沙城区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达120万辆,共享电动车突破30万辆。仅2020年,长沙市共发生涉电动车的一般程序交通事故1308起,死亡326人。
交通违法的电动车驾驶人在现场通过手机进行学习考试
但倘若一刀切、一禁了之,管理者该罚罚、该抓抓、该没收没收,简单直接,大大减少管理成本,短期内也易见成效,但老百姓呢?无疑将承担更多的出行成本!
快递小哥、外卖小哥、送水工……电动自行车是很多城市居民出行乃至谋生的依托。两轮锂电让打工人可以轻松触及50公里的工作和生活半径。
可以说,一刀切式地一禁了之,价值上看不公正,长效上看也未必科学。
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李军龙表示,“城市的发展不能只追求‘速度’,更要注重‘文明’和‘温度’。城市的核心是人,我们对于城市交通治理的创新探索,最终目的就是要让生活在长沙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。”
以心换心,换位思考。
电动车的安全隐患,是车的问题、人的问题,更是管理的问题。今年春节过后,长沙交警治理电动车交通违法推出新招:交通违法的电动车车主被拦后,现场学习教育,考试及格方能离开。一段时间,一个个交警岗亭里挤满了刷视频、刷题的“考生”。
年纪较大的驾驶人则通过纸质试卷答题
此外,对于情节严重的重点交通违法行为,长沙交警专门设置了 30 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宣教点,要求当事人前往就近的集中宣教点接受交通安全教育,通过民警现场授课,解读交通违法的危害后果和法律规定,组织违法驾驶人集中观看交通事故警示视频,开展交通法律法规考试。
集中学习点正在组织违法驾驶人观看交通事故警示视频
面对电动车交通违法,长沙交警用充满柔性而温情的宣传教育取代以往冷冰冰的罚单,变强制执法为刚柔相济。虽然是柔性执法,但执法的效果丝毫不逊色于刚性执法。
古人常讲,教在法先。说的就是人心的教化要优于法制的惩戒。截止到4月底,长沙共有12.4万电动车驾驶员接受了宣传教育,其中集中宣教2.6万人次,组织外卖小哥等重点人群开展宣教活动300余场。
润物无声地让车主发自内心地遵守交通法规,提升其对共同的社会规则的认可。今年三月起,长沙全面启动电动车专项整治行动,取得显著成效,全市涉摩涉电戴帽率从20%提升至80%以上,涉电动车道路交通事故数明显下降。
在“路权”上电动车一直处于弱势群体。
2020年2月,长沙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,在全国首创非机动车红色“蓄水池”式等候区、蓝色引导标线,机动车、非机动车、行人的路权予以明确,各行其道,电动车“路权”得到保证。
长沙在全国首创非机动车红色“蓄水池”式等候区、蓝色引导标线
城市管理要实现“绣花”般精细治理,关键是练好“走针”功夫。只有将“针尖”对准顽疾难症,将“针脚”走得更细更密,才能为老百姓绣出一幅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图景。电动车是绿色出行系统的重要组成,应从技术、制度、规划、管理层面规范其发展。
目前,在长沙市85个主要路口,施划了非机动车蓝色导流线和红色彩铺安全岛等设施,面积达到1366平方米。
无论是蓝色的导流线还是红色“蓄水池”的交通格局,都极大地兼顾了所有交通参与者的诉求与权益。
这一抹红色,是人民至上的写照,更是对生命的敬畏!
这一抹红色,是对生命的敬畏
通过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改造后,路口交通组织更加科学合理,机动车通行效率平均提升15%,非机动车交通事故平均下降10%,路口通行体验也得到了大幅提升。
看到这些道路上的变化,笔者不禁要为长沙的交通管理点个大大的赞。
民生“小事”皆大事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随着“绣花”般精细治理持续推进,长沙正在成为一座更加“有温度”的城市。